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注释
元 · 圆照
 押庚韵
篱下重阳,枝头淑气樱。
安南志略:圆照禅师尝作参从题诀,略云。一日,堂前坐次,忽有僧问佛之与圣其义云何,曰。多类此。
杨朝散舍田助香火申使府宣和五年二月 北宋 · 释法泉
 出处:全宋文卷三四○二
右,法泉契勘,本寺系元丰六年改作十方,圆照禅师大相国寺慧林退居,无际大师慧林接续住持,更修閤寺屋宇,首尾三十馀年,始得完备。
崇宁敕蒙恩皆赐塔铭谥号,圆照,曰法空禅师、瑞光之塔,无际无际之塔。
寻有本府杨朝散宅舍到庄田一百八十亩,充助塔香火。
初以常住阙乏,遂收所得花利尽入常住。
窃虑岁久,有违杨宅允舍心愿,今拟立定,欲乞于其米数内,每年拨米二十四石入圆照法空禅师塔,十二石入无际塔,供备香火,以为永例。
须至具状申使府,欲乞判府徽猷特赐台判,付本寺刊石,永远为照。
伏候台旨。
宣和五年二月二日灵岩秀峰寺法赐紫僧法泉伏执状。
按:《灵岩山志》卷四,民国铅印
宗镜堂记略 北宋 · 释惠洪
 出处:全宋文卷三○二三、《石门文字禅》卷二五
余尝游东吴,寓于西湖净慈寺
寺之寝堂(即宗镜堂。),东西庑建两阁,甚崇丽。
寺有老衲谓余言,永明和尚以贤首、慈恩、天台三宗互相冰炭,不建大全,故馆其徒之精法义者于两阁,博阅义海,更相质难。
和尚则以心宗之衡准平之。
又集大乘经论六十部,西天此土贤圣之言三百家,證成唯心之旨,为书一百卷,传于世,名曰《宗镜录》。
其为法施之利,可谓博大殊胜矣。
今天下名山莫不有之,而学者终身有未尝展卷者,唯饱食横眠,游谈无根而已。
谓之报佛恩乎,负佛恩乎?
右《宗镜录》一百卷,智觉禅师所撰,切尝深观之,其出入驰骛于方等契经者六十本,参错通贯此方异域圣贤之论者三百家,领略天台、贤首而深谈唯识,率斥三宗之异义,而要归于一源,故其横生疑难则钩深颐远,剖发幽翳则挥扫偏邪。
其文光明玲珑,纵横放肆,所以开晓众生自心成佛之宗,而明告西来无传之的意也。
钱氏有国日尝居杭之永明寺,其道大振于吴越
此书初出,其传甚远,异国君长读之,皆望风称门弟子。
学者航海而至、受法而去者不可胜数。
禅师既寂,书厄于讲徒,丛林多不知其名。
熙宁中圆照禅师始出之,普告大众曰:「昔有菩萨晦无师智、自然智,而专用众智,命诸宗讲师自相攻难,独持心宗之权衡以准平其义,使之折中,精妙之至,可以镜心」。
于是衲子争传诵之。
元祐间宝觉禅师宴坐龙山,虽德腊俱高,犹手不释卷,曰:「吾恨见此书之晚也」。
平生所未见之文,功力所不及之义,备聚其中,因撮其要处为三卷,谓之《冥枢会要》,世盛传焉。
后世无是二大老,丛林无所宗尚。
旧学者日以慵惰,绝口不言;
晚至者日以窒塞,游谈无根而已。
何从知其书,讲味其义哉?
脱有知之者,亦不以为意,不过以为祖师教外别传,不立文字之法,岂当复刺首文字中耶?
彼独不思达磨以前,马鸣、龙树亦祖师也,而造论则兼百本契经之义,汎观则传读龙宫之书。
达摩而兴者,观音、大寂、百丈、断际亦祖师也。
然皆三藏精入,该练诸宗。
今其语具在,可取而读之,何独达摩之言乎?
圣世愈远,众生相劣,趣虑褊短,道学苟简,其所从事欲安坐而成,譬如农夫惰于耰耘,垂涎仰食为可笑也。
吾闻江发岷山,其源滥觞,及其至楚,则万物并流,非夫有,益之者众耳。
有志于道者,常有取于此。
吾徒灰冷世故,安乐云山明窗净几之间,横篆烟而熟读之,则当见不可传之妙,而省文字之中,盖亦无非教外别传之意也。
按:《敕建净慈寺志》卷二,武林掌故丛编